中国作协、省作协分别在北京、郑州举办“张克鹏长篇小说《吐玉滩》研讨会;《人民日报》发表著名文学评论家曾镇南的评论文章《一部耐人寻味的长篇力作》(读张克鹏的长篇小说《吐玉滩》)。文艺报、文学报、文学自由谈、名作欣赏、当代文坛、文艺争鸣、青年文学家、理论导刊等多家报刊评论其作品。多部著作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长篇小说《吐玉滩》被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长篇小说《本是同根》《热泪》登《中国作家网》好书推荐榜,《本是同根》被《中国作家网》连载。
名人故事: 感谢生活 — 专访张克鹏
编者按:一个地道的农民,在温饱都无法解决的情况下,硬是在布满荆棘的路上做着他的作家梦。硬是咬着牙克服种种困难一步步地朝着梦的方向攀岩。终于有一天,他的梦想成真了,凭着自己的毅力与智慧,当然也感谢几位名师的点拨,他摘取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桂冠。成了名副其实的作家,也成了国际名人研究院的会员,被名人网收录。近日名人网记者朱强对这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名人研究院会员张克鹏先生进行了专访,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张克鹏老师的精彩故事,愿他的故事给我们带来启迪并激励我们年轻人成长。
名人网记者朱强:张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抽空接受我们的采访,大家都知道中国大多数农民的生活条件、学习条件都非常艰苦,大家还知道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着什么!我知道有很多人对文学研究了一辈子却跟中国作家协会无缘,而您这位地道的农民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不光文学上取得成就,在书法方面您也有一定造诣,是什么让您如此智慧呢?
作家张克鹏:这个话题可长可短。我想将我加入中国作协的过程告诉大家。正常情况下,中国作协会员和省级会员的比例是30:1,这就说明了加入中国作协的难度。加入中国作协最基本的条件是两部在文坛上有一定影响的长篇小说。
我加入中国作协的时间是2004年8月.其实我在1998年之前,已在许多大型文学刊物上发表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如《小说家》发表了我的中篇小说《绿树黄土》《报复》,《莽原》杂志发表了我的中篇小说《太阳落在山那边》《老人沟》等,还在《名人传记》发表了长篇纪实文学《痴读太行牟天功,同时还多次获省级文学奖,但仅凭这些条件,不要说中国作协批不批的问题,单省作协就不会推荐你。1998年,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欲望狂热》问世(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反响不错,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文学评论》杂志社社长包明德,著名作家、河南省作家协会秘书长刘学林,分别为该书作了序。河南省原文联主席何南丁老先生,还专门在《河南日报》上发表了评论文章。但这还不够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条件。2001年4月,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吐玉滩》。2001年7月13日,原《河南日报》文艺处处长牛青坡老师在《河南日报》上发表评论文章《吐玉滩的嬗变》。牛青坡老师率先为《吐玉滩》击掌叫好。2001年11月8日,河南省作家协会在郑州召开“张克鹏长篇小说《吐玉滩》研讨会”。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王洪应,原河南省文联主席何南丁,著名作家、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李佩甫、原河南省作协主席田中禾,河南省作协主席张宇、河南省作协副主席杨东明、段荃法、刘学林等20余名作家、评论家、文学编辑参加了研讨会。大家一致肯定了长篇小说《吐玉滩》的艺术成果。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王洪应说:“读张克鹏的长篇小说《吐玉滩》,我想起了著名作家赵树理。”李佩甫说:“读长篇小说《吐玉滩》,确实有点惊讶,我觉得克鹏已具备了创作优秀长篇小说的潜质。真没想到,他竟写出了这么好的作品。作者对中国农村的解剖,是很有典型意义的。克鹏的创作风格,有赵树理和柳青的遗风,他的语言风格,几乎走的是赵树理的路子,但他又走出了赵树理……”河南电视台、河南日报、大河报、河南新闻出版报、河南工人报等十家新闻媒体,分别对研讨会作了报导。河南作家通讯、河南新闻出版报,分别以《金色的收获》为题,发表了研讨会纪要。2002年4月,著名文学评论家一弘,在《文艺报》发表评论文章《新‘乡土文学’的拓展》(读张克鹏的长篇小说《吐玉滩》)。一弘先生对长篇小说《吐玉滩》,给予更高的评价。2003年3月18日,《文艺报》刊登原中国社科院当代文学研究室主任,著名文学评论家、三、四、五届茅盾文学奖评委曾镇南的评论文章《时代的风与人物的魂》(读张克鹏的长篇小说《吐玉滩》。曾镇南说:“张克鹏的《吐玉滩》写得很简劲,文字简省,只有16万字,但它容纳的内容却很丰富。它浓缩而跌宕地展开了黄河边上一个小村的变迁;鲜活地刻化了五、六个性格凸出。颇有神彩的人物。着重地从细微处表现了时代季风对农村社会心理的影响,对各色人物灵魂的梳弄。”作者“执著地坚持从现实生活出发,进行典型概括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引时代之线,穿小村人物、故事之珠。连缀出一条曲折有致的艺术珠串。”与此同时,《文学自由谈》发表了青年文学评论家李少咏的评论文章《欲望法则下的叙事冒险》(读张克鹏的长篇小说《欲望狂热》《吐玉滩》)。我本以为有了这些条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该不是多么大的问题,2002年,河南省作家协会也将我作为重点推荐对像推荐到了中国作家协会,结果让我的心很凉,这一年又是名落孙山.这时我就想起了在“《吐玉滩》研讨会”上李佩甫老师说的话,他说:”张克鹏已具备了一个大作家的潜质,他若能再把《吐玉滩》认真打磨一下,《吐玉滩》至少能成为一本经得起再读的好书”。这时我就想到,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必须靠叫得响的作品,于是,我决定在研讨会的基础上,修改、打磨《吐玉滩》。其实,我所说的修改、打磨,也就等于重写。在重写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党组书记、《文学评论》杂志社社长包明德、原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主任、著名文学评论家曾镇南等老师们的多方面关照。曾镇南老师说:“我很喜欢《吐玉滩》这本书。我赞成你重写,重写收笔后,不要轻意付印,把稿子复印几份,我给你找几位大评论家,让他们认真看看”。2003年4月,我的《吐玉滩》重写稿收笔。依曾老师吩咐,复印三份,找到了他的家里。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曾老师,他打了两个电话。分别联系上了《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郭运德老师,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吴秉杰老师。他说:“你去找他们,他们会很认真地看你的作品。” 一段时间过后,曾镇南老师在电话里说:“改的更好,我打算在《人民日报》上给你发表一篇评论文章。” 吴秉杰、郭运德两位老师也都说改得不错!2003年9月18日,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共新乡市委宣传部,联合在 京为我的长篇小说《吐玉滩》举办研讨会。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张炯,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雷达,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文学评论》杂志社社长包明德,著名文学评论家、原《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崔道怡,《小说选刊》主编贺绍俊,鲁迅文学院副院长胡平,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吴秉杰,中共新乡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赵金德等20余领导、专家参加了研讨会。张炯副主席说:“《吐玉滩》写的是中国当代农村事涉大方向的历史趋势。它通过描写褚大旺和高景富为代表的新旧势力的斗争,把当代农村各种人物的人际关系的变化与消长。都相当生动和饱满地描绘了出来。应该说,这是作品的一个很重要也是很独特的贡献。《吐玉滩》以很大的笔墨和精力来描写人,相当丰满地刻化出当代中国社会饶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人物形象。”雷达说:“《吐玉滩》是一本新起的作家的书,我认为里边有很多闪光的东西。有很多来自生活本身的经过作家深入观察的东西。而且,我敢说,作品有很大的篇幅在写刚刚粉碎“四人帮”转换时期的社会生活,但我们并不觉得陈旧和过时。我在想这是为什么?主要是作家写活了很多人物。我觉得人物写活了,可以抗衡时间的磨损。”白烨说:“张克鹏的《吐玉滩》,整个作品是靠很扎实的细节支撑起来的。他确确实实是用一种原生态的生活细节,写出了一个村半个世纪以来艰难演进的过程。”崔道怡说:“《吐玉滩》最先吸引我的是它的叙事方式。它使我想起了老作家越赵树理和柳青。在我看来,张克鹏是继承了这种优良传统的。《吐玉滩》不仅让我重温了‘山药蛋派’风味,而且让我看到了改革开放在田野上艰难行进的生动的曲折的壮烈历史。它以广阔天地为舞台,以时代变迁为背景,塑造了对于历史进程来说起着正面、负面、调和作用的三种典型。”包明德说:“《吐玉滩》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农村的光明与黑暗,理想与现实、前进与愚昧之间的巨大冲突。读了以后,深感有很大的震撼力。它通过成功塑造的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相互冲突,折射出了现代农村的现状,也从中看到了古老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贺绍俊说:“我感到《吐玉滩》是一部特殊的书。我有一个强烈的印象,即张克鹏对民间文化的充分认同和吸收。”胡平说:“我读《吐玉滩》,觉得这部小说确实有不可忽视的价值。这个小说写得俗。这种俗写出了农民的味道。从这一点来讲,和很多农民出身的作家写的小说就有了很大的区别。”牛玉秋说:“张克鹏对于民间文化的那种意向的掌握和熟悉,是很多其他作家所无法相比的。而且,我觉得他这本书里的那些民间文化意向象一颗颗珠子样漂亮。”季红真说:“《吐玉滩》基本上是符合中国20世纪关于现实主义的美学创作风格的。在我们所理解的现实主义的范围内,《吐玉滩》是很有成就的。”林为进说:“很多表现农村人生的长篇小说都比较集中地揭示过纠缠着政治、经济、姓氏宗族多种利害冲突的权力争斗,但《吐玉滩》仍然能给我们提供相当的阅读快感。”赵金德说:“张克鹏是我们新乡市600万人民的保尔,对他的作品举办这么高层次的研讨会,不仅是他个人的骄傲,更是新乡市600万人民的骄傲!”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北京日报、河南卫视、大河报等十六家新闻媒体进行了报导。《文艺报》发表专版评论“张克鹏长篇小说《吐玉滩》笔谈。在这个基础上,2004年8月9日,经中国作协书记处研究,我被吸纳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名人网记者朱强:张老师,看了您的《在幸运和收获中回望》后感触颇多,感叹于您对生活的认识.您认为支持您能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最大动力是什么?您最想感谢的人是谁?
作家张克鹏:我平时一直想说的一句话是:感谢生活!我有一方印张的内容叫:“苦难嫉妒塑造我!”如果问支持我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动力是什么,坦诚地说,前期是我在一程程与苦难抗争过程中,生发出的要改变自己命运的那种强烈愿望。后期是我不想让曾经帮助过我的人失望,我想为他们而努力,为我的诺言而努力!说到苦难,那是因为我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家庭,特殊的年代!说道嫉妒,我的感受最深,我真正地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比如当我骑着自行车,忍着饥饿,从农村往县城里跑的时候,那些老师们或者说不是老师,仅是地位上高于我的人,看到我特别地热情。他们同情我的艰难,佩服我对文学的执着精神!他们会力所能及地给我这样那样的帮助,有时还会请我吃顿饭,让我感到他们身上有着极大的人间温暖。当我调进县城之后,有了一个比较固定的饭碗之后,他们和我以往的那种关系便开始变化。他们表面上虽依然那样温和,但我却明显感到,他们温和的下边却夹杂着让你无法抵御的冷默。这时,好的一点是,原来市里那些比较冷默的老师们,脸上又有了一些变化!他们从过去的不在意,冷默,突然变得温和起来!但当我从县城又调进市里的时候,市里原有的那种关系,那种温暖又没有了!他们开始有了心理上的不平衡,他们感到这个连普通话都不会讲的人,根本不应该和他们生活在一个层面,能呆在县城,就是上天对他的优待了!他们开始从方方面面对我进排挤、封锁!把持报纸的老师们,开始封锁我的文章,一条消息也不让发出去!他们的心眼小到了不是鸡肚心肠所不能比拟!把持各种文学奖项的人,严禁我入围!我感到他们在用一种对待侵略者的态度对待我!他们要尽可能地让我难堪!让我从这个城市滚出去!他们的嫉妒心足足达到了这种程度!所以有一段我就反思:我究竟惹谁招谁了?所以,有一段时间,我很心怀气愤地写篇文章<你们恐惧地看着我笑着走来>,真的!一个城市那么大,公务员成千上万,为什么在他们的心上和眼睛里就容不下我一个人呢?且还是他们的同类!所以,有一段时间,我很想心怀气愤地写篇文章<让你们恐惧地看着我笑着走来>,真的!我曾给一位编辑(老师)发短信说,行行好吧某某老师,我们生活的都很不容易!结果,那位编辑理也不理,依然照就!这一方面让我有了压力,另一方面又让我有了动力!我相信有一天我什凭我的实力让他们挤不动我。正像一棵树一样,只要给他一片土地和几缕阳光,它就一定能长到让别人拔不掉拉不弯的程度!当然这里边也有许多很好的老师,假如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也不可能一步一步地从农村走到县城,再从县城走到市里。.
说到最值得感谢的人,我认为应分阶段来说。第一个阶段是我的父亲。我的父亲没有文化,但苦难把他变得特别地聪明、智慧。他认准了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这条路。于是在我幼年,他就在我的心田上播上了知识的种子!可惜他陪伴我们的时间太短。我小学刚刚毕业,他就去世了。接下来是我的母亲,我一直认为,我的母亲是一位平凡中见伟大的女性。她坚韧、坚强。当时我们家八口人,大哥、二哥都到了成家的年龄,不但找不上对像,偶尔有人去提亲,随时都有人破坏。在大哥、二哥的婚事上,母亲生活在希望、失望的频繁更替中。而生活的真实是,我们的粮食年年不够吃,年年一进二月母亲就开始去借粮食。尽管生活如此窘迫,但我很少看到生活给母亲带来的眼泪。她的目光永过是平视的!给人的感觉坚毅、向前!我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行走在自学道路上。尤其是后来我和两个哥哥与我和弟弟分家后,弟弟上学,我算是家里一个顶天立地的劳力。可我因痴情学习,荒芜了责任田,耽误了许多该办的事情。但我母亲从来没有骂过我,一直跟着我那璀璨的文学梦,做着希异的期盼!但是母亲的爱怜、支持,终究改变不了一个严酷的现实:那就是我和弟弟成家的问题。所以,接下来我最值得感谢的人是我的妻子。她是浙江丽水人,当时她是浙江省丽水市碧湖区的一位民办教师。我们都是山西省刊授大学学员。在互相改作业的过程中,我们有缘相识,相识后我们渐渐地通信,渐渐地了解,渐渐地相爱。后来,她的父亲就千里迢迢地把她送到了豫北太行山下,送给我这个山村娃。当时我是位准农民,一位非常不合格的准农民。她来之前,我去借了一百斤玉米,当时我们的房屋仅有两间土房,且非常简陋。结婚两个月后我和弟弟分家,我当时除了分到二十斤玉米,还有四千元的外债。这时候妻子已经基本知道了我的家底,他担心我害怕留不住她,就安慰我说:“粮食我们可以去借,我会种地,等咱们收了就还人家!我反过来安慰她说:“你放心,我会让你天天有大米吃!说实话,我当时也是下了这个决心的!无论自己吃什么,一定要保证妻子有大米吃!相对好一点的是,在朋友和师长们的帮助下,我把妻子安排到了乡中学。以后,我们依靠妻子的每月七十二元工资,一直生活了五年。我们按时按份赡养母亲,妻子和我的母亲相处很好,八年里没有吵过一次嘴!在后来的阶段里,值得我感谢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他们是一个善良的群体!他们为我的精神所感动!他们无私地帮助我,开始的时候,是乡间那些村干部,他们利用手中所掌握的那点便利,经常给我报销一些车票什么的.他们夸我是个人才,走的路正,干的事正!再后来就是县城里那些有一定权力和地位的人,他们帮助干了好些我自己干不了的事情。比如在我写作的时候,他们给我提供便利,我的作品出版后,帮我把作品变成钞票,我有了一点成绩,他们共同努力把我变成了一名国家干部;我没有住房,他们无私地给我提供房屋,我爱人的工作调不进县城,他们生法做工作……
名人网记者朱强:张老师,您觉得儿时的经历对您现在的成就影响大吗?
作家张克鹏:我觉得儿时的经历,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苦难经历,他会让一个人早早地认识年活,感受生活,体味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力量,吸取力量!会让一个人立志。我认为:志向对一个人的一生太重要了,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就像一只只会站在房檐上乱窜的麻雀,注定终生不会有什么作为!还有儿时的苦难,会使自己因对苦难憎恨,产生一种强烈改变自己命运的愿望,会一直警示自己努力奋斗!穷则思变,穷且益坚,就是这个道理。就创作而言,儿时的苦难更是益处多多!比如,现在的我,如果写一个成功人士的逆境生活,那种感觉就来得特别地快,也特别地准!写起来就像立马能钻进主人翁心理一样!创作的语言是心之源,没有心的那种真诚的感受和体验,永远写不出让人感叹的作品!
名人网记者朱强::张老师,您现在除了工作,会花多少时间在写作和书画上?写作和书画在您的生活中是处于什么位置?
作家张克鹏:我的写作时间说起来很充余,但总觉得不够用,觉得很忙!目前我所在的单位,领导对我很好,很关心,也很照顾!一般情况下,我不用天天到单位坐班!因此,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写作和书画上。我不习惯夜里写作,闹市的吵杂声对我写作影响不大!所以,我的写作时间都是在白天!我对当官没有多大兴趣,担任过辉县市的作协主席,工作调到新乡市后,领导们还想让我兼着作协主席,我主动辞了!我不是干不好,可以说我的作协主席干得上下比比都不差!我想挣钱,但欲望不大,到新乡市后工资又长了几百块钱。加上平时给当官的人和那些有钱的人,偶尔写个条幅,收他们千二八百块的润笔费,生活上也不那么紧张!我经济上的观点是,钱多多花,钱少少花!截止目前没有专车,但也尚有特别想有一辆车坐愿望!作品获不了大奖,也不想去走关系!不太喜欢社交,体验生活也只是跟身边的几个哥们聊聊,他们是我创作的源泉。其实,在如今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有几个哥们在身边,足足能够满足你的信需要。所以,我创作的心境很净, 干扰的因素不多,杂芜的东西也不多!加上时间上不受太多的约束,我的平均创作时间,每天四至六个小时!当然也包括中间累了上上网,读点书什么的。
名人网记者朱强:张老师,写作和书法给您带来的最大益处是什么?
作家张克鹏:最大的益处是写作和书法不仅改变了我的命运,更让我有了一种活得很充实的感觉。我时常有这样的感觉:我不是富翁,也不是权贵,但并没有感到比他们逊色!相反我感到,知识的光芒比金钱的光芒更灿烂!可能今天好多人已经没有了这种感觉,但我依然有!所以说,写作和书法让得到的最大益处是,我自觉地,自然地挺直了腰板,捍卫自己的尊严!另外,写作和书法,尤其是写作培养了我认识生活,观察生活的能力,让我学会了客观地看待自己和社会。这种收获是很独特的,它让我想到,假如我从任何一种别的职业,都是不可能达到的。
名人网记者朱强:张老师,走到今天,您最值得骄傲的是什么?
作家张克鹏:我最值骄傲的是,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能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坛上能有我的名字,发展到今天,我的名字又能登上国际名人网站!也许这对于别的人来说,这也没什么,但它对于就特别地不同了,这不仅是对我艺术成果的认可,更是对我艺术地位的确立.
名人网记者朱强:张老师,现在的青少年大都对写作和书法兴趣不大,您觉得该怎么去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呢?
作家张克鹏:写作和书法都是见苦不见功的职业,走近它,完全靠的是强烈的兴趣。这种兴趣的培养很艰难,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电脑技术如此发达,三维动画动画无时无刻不在进攻孩子们的防范区域的时代,等于是难上加难!正像好多孩子喜欢喝糖水,而不喜欢喝咖啡一样。培养孩子们的这种兴趣,一方面靠引导;另一方面靠防范。所谓引导,就是要经常性地向他们灌输一些比较纯粹的知识,让艺术的趣味占居他们的心灵!让艺术的感染力在他们的灵魂深处发挥效力。不能让孩子们对社会上繁杂的事情了解的太多,过早地增加生活上的压力,从而感染上铜臭味。因为书法和写作的经济效益,对于好多从事几十年的人来说,几乎是零。孩子们一旦把目光停留在金钱上,他们很可能会因对经济价值的衡量,导致对写作和书法艺术的轻视或蔑视。有这种心理的人,对兴趣的培养,自然就无穷谈起。
名人网记者朱强:张老师,艺术家对公益事业一直都非常热心,您是如何看待艺术家献爱心的呢?您个人是怎么投身慈善事业的?
作家张克鹏:我觉得艺术家关心公益事业要发自内心,这些年不少艺术家都是在借关心公益事业、献爱心之名,而行炒作自己之实。说实话,对于那些艺术造诣达到了一定高度,却因巷子深,知名度达不到相应回应的人,这样做也无可厚非。问题是这样这些年这样做的花脚秀腿太多,江湖味太重!他们借此机会,贩卖的大多是不严肃的艺术,是艺术的糟粕!在社会上形成很不好的影响,他们在关心灾区的同时,伤害了一些艺术家们的纯洁心灵!前段时间,四川汶川发生强震之后,我就看到一位艺术家的很滑稽的义卖表演。戴着手套,五秒钟可在一张六尺纸上画条鱼。表演结果是:约五秒钟确实是画了一条鱼,但那条鱼让我至今想起来倒胃口。可一旁的人却在接近能势地惚悠观众:就是这样的鱼,送给了国家某某领导人;就是这条鱼,在中南海的某某大厅里挂着。结果,拍了一千八百元。而那些真正好的艺术作品,却被挤到了一边!我说这件事的目的是:艺术家在献爱心的同时,千万不能糟蹋中华民族的艺术!那是国粹呀!对于慈善事业,我也很热心,经常会送两幅作品给慈善机构,让他们拍卖后,转给灾区人民!但我都是很认真创作的作品!
名人网记者朱强:张老师的一席话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千万不能糟蹋中华民族的艺术!那是国粹呀!”我们一定把它当成座右铭,时刻牢记在心!弘扬民族文化匹夫有责,我们将尽我们最大的努力肩负起我们应尽的责任,为祖国的更昌盛奉献绵薄之力。仔细观赏张克鹏老师在名人网的艺术展览馆和张老师在名人网爱心桥梁里捐赠的作品,我们发现他捐赠的作品比在名人网艺术展览馆里展示的作品更精致。愿张克鹏老师的精神能在更多人身上发扬光大!谢谢张老师,谢谢大家的关注。